夏日绿意正浓,青春恣意昂扬,七月中旬,宿州学院37000cm威尼斯筑梦团赴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探索现代食品产业的传统手艺与电商融合发展,围绕“寻找太和板面味道,探寻非遗传承路径”,开展乡村振兴活动,开启惠民生扬福祉之旅。“面如玉,汤如蜜,香味溢口三千里”,为探寻太和板面的传统风味,宿州学院暑期三下乡“太和板面“筑梦团”于7月12日来到“太和县板面商会”聆听太和板面的历史,了解其制作与发展过程。
七月的太和,日头正足,芳华满簇,调研实践团前往太和县板面商会。铜黄铁字的“太和县板面商会”几个大字映入眼帘,抬头望去“徽酷板面”的招牌配着鲜明对比的红绿底板,深深印在眼中。太和县板面商会会长阮先生带大家走进板面的世界,细细讲解着太和牛肉板面发展鼻祖创始人宋建平与丁文喜的故事:作为退伍军人的他们迎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开始了安徽板面的经营,逐渐打出属于自己的招牌,拉着板车让太和板面走出安徽,走向全国。太和板面承载着一代代人的智慧与劳动,更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一颗文化纽扣。
阮先生对板面的介绍时,调研小队注意到室内摆放许许多多的蓝色框架,盛放着各类香料——辣椒、八角、桂皮、干姜等等。太和板面面如美玉,汤似琼浆,一勺红油汤料浇在面上,使人食欲大增。汤料可谓是太和板面的重要法宝,阮先生深知汤料的重要意义,这其中,“细阳红”辣椒便是汤料的关键一环。接下来,阮先生带领调研小队前往太和县板面商会辣椒种植基地,他曾为了辣椒种植,在地里待了七天七夜,正如他在采访中说的“真正做农业的,你脚上一定有泥,你脸上一定有灰,你手上一定有茧”。实践小队深刻感悟,在对传统美食传承上,用行动践行言语,用努力打造高品质,端正队员对实践的认真态度,增强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阮先生还与团队成员谈到太和板面背后的暖心故事。原来,太和板面作为安徽的面食特色小吃,在北方各地颇受欢迎,许多父母在外地经营板面店铺,而孩子们就在家里由爷爷奶奶照顾,留守在家乡的儿童,被当地人称为“板面娃”。阮会长说到“因为我们政府都知道一碗板面富起了一方人,一碗板面撑起了一片天,而如今,我们要把太和板面这片天撑稳一点,让全国都知道中国板面在安徽,安徽板面出太和!”为了让在外地的板面手艺人安心创业,阮先生便牵头组织了“爱在路上——板面儿童千里大护送”的活动。为确保“板面娃”的安全,阮先生对活动的策划细致认真,努力做好后勤保障,在每辆车都安排了医生和护士,到达的每个地方也都有志愿者接应,形成爱心接力车队,把孩子们安全地送到父母身边。这条从安徽太和到天津、河北唐山的“板面亲情专线”,用又长又宽的板面,连接着父母与孩子的思念,连接着家乡与游子的情感。物质生活的发展满足,人们更需要人文关怀,千里护送的故事,让队员更加生动地了解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为建设和谐美丽社会而努力。
阮先生还有另一个身份——退役军人,他创设了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帮助退役军人就业。孵化基地为退役军人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并且与农商创办合作单位“板面贷”,让退役军人“拎着包就可以做板面”。除了板面方面的帮扶,辣椒基地也积极接收退役军人,让他们种植板面的专用辣椒。现如今,太和县板面商会已帮助十几位退役军人成功创业就业,既解决了许多人的就业难题,又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商会的举措与国家对军人的优抚优待相应和,促进军人文化发展。
通过实践团队的用心调研,让团队成员寻到太和板面真实味道,对太和板面起源、发展、文化等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也让实践团队成员进一步认识自身的时代责任,敢于感知时代,融入时代,勇于担当,勇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成就无悔青春。
撰稿:37000cm威尼斯 审核:胡冰